政策規劃與評估
94年考古題名詞解釋 11/11/06
顧客至上者:主要強調自己對顧客的責任,相信分析人員的正當性來自於顧客參與公共政策的形成。分析人員不能傷害到顧客,護主心切,為顧客合理化,換取榮寵。
回溯的政策分析:政策行動被採行『後』的資訊創作與轉化,回溯性分析主要功能在於創作、轉化有關政策行動進行『後』的資訊。
倡議的知識主張:提供『立論理由』、『支持理由』以及『相關資訊』,藉使政策行動者相信『某項行動應該被用以解決既定的問題』。
政策問題的特質:互依性、主觀性、人為性、動態性
1. 政治學研究應該融合經驗主義、數量化、政策相關性…Lowell
2. 19世紀與20世紀政策分析最大的分歧點在於社會面向,而非方法論面向。
3. 客觀的技術家:基本價值是掌握分析的真實性,分析人員的角色是提供政策方案結果的客觀建議。視顧客為必要之惡;真實擺第一,顧客擺第二。
4. 議題倡議者:相信分析應該是朝向自我對美好社會的理念進步的工具,注重政策結果的價值。
5. 政策過程的知識特性可從競爭條件、管理方式、組織形態、倫理、法律規範等五方面探討。
6. 政府在政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A.知識經濟的促發者.學習社會的領航者C.國家創新系統的擘劃者D.研究創新的推動者E.知識交換機制的規範者。
7. 政策分析的定義:藉由結合、轉化多種學科的本質與方法,以解釋經驗規則,並提出在政治情境中,用以解決問題的政策相關資訊。
8. 政策分析者可能的三種分析方式:經驗的、價值的、規範的。
9. 政策論證的六項要素:政策相關資訊、政策主張、立論理由、駁斥理由、支持理由、可信度。
10. 政策問題:一種尚未實現的價值、需要或機會,等待改善或提升;若一旦獲致認可,便能透過公共行動實現。
11. 政策未來:是行動的成果,可能獲致價值實現並解決政策問題。
12. 政策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案,涉及方案所處的層次與所在的範圍。
13. 政策行動:是一項或一連串動作,由政策方案所引導,設計來達成符合價值的未來成果。
14. 政策結果:政策行動的可觀察成果。政策績效:指某項政策成果實現價值觀的程度。
15. 政策體系包含三個互動要素:公共政策、政策利害關係人、政策環境。
16. 政策決策過程的基礎模型(以方法論目的設計):政策問題=問題建構,政策未來=預測,政策方案=設計,政策行動=行銷,政策結果=監測,政策績效=評估。
17. 前瞻性的政策分析:只政策正式付諸執行前所做的分析,經政策問題建構後,預測政策未來,設計政策方案及行銷政策行動的分析模式。
18. 整合的政策分析:一種在從事政策分析時用以援用標準、法則、程序的手段。(政策分析的方法論)
19. 政策論證:一種主張與深層假定,說明『為何需利用某種特定方法,藉以轉化資訊』只政策運作過程中,政策參與者尋找有利的資訊以強化本身的政策主張,並且提出反證,目的在促使決策者接納或拒絕某項政策方案。
20. 指示的知識主張:提供理由與證明,藉使人們相信『某些事物確實存在,或者,某些事物是一項或多項因素所導致的結果。』
21. 評估的知識主張:藉使人們相信『某些目標是值得的,或者,某些手段是良好的。』
22. 政策分析的三種途徑:經驗、價值、規範。
23. 政策論證結構模式:擴展的;質問的;多樣的;動態的;系統的。特性:詮釋的;多種推理的;批判的;交錯的;倫理的;多種方式。
24. 似真性評估的標準:完整;一致;連結;功能的規律;功能的單純、經濟、效率。
25. 政策論證的方式:權威、統計、類別、直覺、分析、解釋、時用、價值批判。
26. 政策問題:是一種可以透過政策行動來追求之尚未實現的需求、價值以及機會。
27. 三種類型的錯誤:一、統計上的決策錯誤,只當虛無假設為真,吾人卻拒絕以α表示。二、統計上的決策錯誤,當虛無假設為假,吾人卻接受,以β表示。三、問題建構的錯誤,用正確的方法解決錯誤的問題。
28. 政策問題的互依性:某個領域中的政策問題,通常會影響其他領域的政策問題。
29. 政策問題的主觀性:外在環境所引起的問題被主觀地界定、分類、說明以及評估。
30. 政策問題的人為性:沒有人,就沒有問題,問題是人造出來的,當人們想要改變某些問題情境時,政策問題才可能發生。
31. 政策問題的動態性:政策問題的界定經常在改變,是動態的,很少靜止不會改變。
32. 政策問題的三種類型:結構優良、結構尚可、結構不良。
33. 問題建構包含四個過程:問題感知、問題探討、問題界定、問題詳述。其循環過程為一、以問題感知體察問題情境。二、以問題探討認定後設問題。三、以問題界定確認實質問題。四、以問題詳述建立形式問題。問題感知→問題情境,→,問題探討→後設問題,→,問題界定→實質問題,→,問題詳述→形式問題。
34. 第三類型錯誤:問題情境呈現實際人類感知,後設問題與實質問題是兩回事。問題建構階段的過程中,發生不相符的錯誤。
35. 政策問題的建構模式,以目的分類:描述式、規範式;以表達方式分類:口語式、符號式、程序式。以方法論分類:代替式、透視式。
36. 範圍分析法:探討某一問題時,必須先確定此問題的範圍,才能有效處理問題。
37. 歸類分析法:一種用以澄清觀念的技術,可以對問題情境進行界定與區分(一、邏輯區分二、邏輯歸類)。
38. 層級分析法:認定政策問題情境中的可能原因的一項工具。幫助分析人員認定三種原因:可能原因、似真原因、可行原因。
39. 多元觀點分析法:有系統地將個人、組織及技術性觀點運用於問題情境之中,希望藉此對問題與可能解答產生洞見。
40. 假定分析法:運用利害關係人對於問題的假定、假定的呈現、假定的挑戰、假定的匯集及假定讀綜合程序。進行創造性的綜合以確實認定問題原因和解決分案的一種。
41. 論證圖記法:為了調查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論證認定狀況的一種重要工具。利用圖形展示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論證所認為的合理性和中藥性的分佈情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