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法 11/14/06
1. 理論:系統的一組關聯的陳述,用以解釋某層面的社會生活。
2. 概念:代表一類現象的抽象要素。
3. 個人理論的來源:傳統、權威、經歷。
4. 研究時的錯誤及解決方法:A.不正確的觀察B.過度的概推C.選擇性觀察D.非邏輯推理
5. 典範(複數)→理論→真實。
6. 科學的特性是邏輯和經驗,兩大支柱是邏輯與觀察。
7. 三個重要的科學研究面向:理論、資料蒐集、資料分析。
8. 自變數為因,依變數為果。
9. 特殊觀察→推論→一般原理:歸納法,一般原理→推論→個別假設:演繹法。
10. 典範(paradigms):一種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模型或架構,即某單一領域內,有共同大家能接受看世界的方式。
11. 定律是觀察所發現的規律,理論是針對某層面社會生活的觀察的系統解釋。
12. 操作化過程:理論→定律→概念→公理(被認為是真,理論的基本論斷)→命題(兩組事物的關聯性,未被測量的初步方向)→假設(可以被驗證的期待)→操作化
13. 研究的三項目的:探索、描述、解釋。
14. 假性關係:兩個變數之間的一種巧合關聯,其關聯顯示是某第三者變數所導致。
15. 分析單元:個人、團體、組織
16. 生態謬誤(ecological fallacy):基於團體的觀察而錯誤地獲致個體的結論。
17. 化約論(reductionism):用單一狹窄的概念或一組概念來觀察或解釋複雜的現象。嚴格限制化約概念只能就所研究的相關現象加以考量。
18. 橫斷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單一時間點的觀察研究,通常探索性與描述性研究即如此。
19. 縱貫研究(longitudinal study):研究設計的資料是在不同時間點蒐集。分為趨向研究、世代研究、小樣本覆訪研究三類。
20. 趨向研究(trend study):長期監視人群的某一特定特徵,在跨越一段時間所發生的變化。
21. 世代研究(cohort study):檢視某特定的次人群或世代,在跨越一段時間所發生的變化。
22. 小樣本覆訪研究(panel study):資料的蒐集是各不同時間點的相同人群。
23. 非虛假(因果)關係(nonspurious):即兩變項間所觀察到的影響結果,不是因為有第三個變項介入所造成。
24.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定義原本模糊、不精確的概念,使其更明確、精確的心智過程。
25. 指標(indicator):一項選擇用來代表研究變數的觀察。
26. 層面(dimension):概念可以標明的面向
27. 等比量數(ratio measures):變數所包含的屬性除了所有名目、順序及等距測量的特性外,還具有一個真正的原點。
28. 信度(reliability):測量方法的品質,指相同現象重複多次觀察而得到的相同觀察結果。
29. 效度(validity):變數的測量正確反應概念想要測量的結果。
30.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變數的測量似是變數的合理測量。
31. 效標效度(criterion validity)=A預測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變數的測量涉及外在效標的程度。B 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同時關聯度,前後比較的一致性。
32.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多重指標的關聯性,是否指向相同的方向,具有窮盡、互斥的特性。
33. 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一項測量包含所概念所含意義的程度,可依照文獻探討,理論基礎來判斷,沒有窮盡。
34. 選擇性推理(selective reasoning)
35. 研究問題→先有研究主題才有研究問題,研究主題操作化→研究問題(為問句)
36. 研究假設(research hypothesis)是使研究問題進一步具體化,並為操作化的另一種方式。無法間接證明,用以排除虛無假設,並推論因果關係。
37. 研究目的→具有解釋性,由核心演化。
38. 操作化需要注意的需求:變異幅度、極端間的變異、關於層面的提示、變性與屬性的定義、測量的水準、單一或多重指標